烤烟经过烤房内烘烤调制后,便显现出烤烟特有的色、香、味、型,成为符合卷烟工业需要的优质原料。为此,在种烤烟之前,必须先把烤房建好。建造烤房时,要高标准,高质量,做到烤房结构合理,坚固耐用,节省材料,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烟叶烘烤过程对温度、湿度的要求,确保烟叶的产量和品质,提高商品价值。
一、烤房的结构要求
1、升温灵敏,温度均匀,保温性好:烟叶烘烤过程,要求烤房保持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,促使烟叶发生复杂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。这一过程要求烤房能保持很高的热能和快速的排湿性能,最终烤出高质量的烟叶。因此,烤房加热设备要合理,使升温灵敏,平面温度均匀,烟叶变化一致;保温性能好,温度稳定均衡,不突升又不猛降,使烟叶朝着最佳的方向变化。此外,要求节省燃料,提高效益。
2、通风排湿顺畅:烤房气流是上升式的,烘烤时气流由下逐渐上升,烟叶受热量越高,蒸发出的水分越多(成熟烟叶含水量约85%左右),烟叶中的水分汽化后,被烤房地窗(热风洞)的进风压上天窗而排出烤房外,使烟叶先被烤黄,再逐渐干燥。所以建烤房时要充分考虑到烟叶的烘烤季节、当时外界气候条件、每炉装烟的数量和烟叶含水量的高低等,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烤房天、地窗的面积、大小比例、位置。
3、房地的选择:烤房要选择地势稍高、干燥、地下水位低、雨后不积水、背风向阳、四周平坦、交通运输和管理方便的地方。烤房最好靠近树阴和空房,使放烟、绑叶、进出炕时,烟叶不被日晒雨淋,
确保烟叶质量。烤房不宜与住宅相毗连,避免火灾殃及人畜安全。最好全村集中建设烤房群,既方便管理,又易于相互交流经验,提高烘烤质量。 4、烤房规格:原有旧烤房(4米×4米以上的大烤房),能容纳1公顷左右的烤烟,现在要联合10多户才能建一座。由于各户生产条件、施肥管理、成熟度等的差异,集中到一炉来进行烘烤,弊多利少,烟叶质量难以保证。每次烘烤150~200竿,烤房则以2.67米×2.67米或3米×3米、5层烟架的小型烤房较好。长方形烤房两头温差大,较难烤出好烟。
二、烟叶烘烤的变化过程
通常将烘烤的全过程划分为变黄、定色、干筋三个时期。
1、变黄期:变黄期要求调节房内的温度在36~45℃,相对湿度在85%~50%。在这种条件下,叶细胞的生命代谢活动在继续进行。特别是在变黄初期要造成叶内一部分水分的亏损,使叶片凋萎,促使酶强烈地活动,加速有机质的转化与分解,随后使绿色消退,黄色充分显现,即由绿色变为金黄、橘黄色。
但是,如在36~38℃的低温、相对湿度在95%的高湿下保持过久,叶内失水过少而不凋萎,叶片呈“硬黄”不是“软黄”,这时碳水化合物大量地被分解消耗,蛋白质则缓慢分解,使烟叶质量变劣。反之,如升温过快过高,水分散失过快,底层叶尖会出现青尖。
变黄期一个重要变化是单糖、双糖、淀粉的分解。随着水分的减少,淀粉和双糖在水解酶的作用下 强烈地分解,成为单糖(葡萄糖和果糖)。尤以淀粉的分解最为明显,由原含量的30%左右,减少到5%以下。可溶性糖由5%激增到20%~25%。在糖分积累的同时,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糖,以维持叶的代谢活动和生化变化的进行,使品质变佳。但变黄期越长,糖分消耗则越大,对提高质量不利。
其次是蛋白质的分解,其通过蛋白酶的催化产生氨基酸,氨基酸进一步脱氨后,产生有机酸和氨。蛋白质含量由15%~35%,减少到6%~9%。如蛋白质含量过高,燃烧时会产生羽毛臭味,辛辣,苦涩,刺激性强。蛋白质含量低,便可改善烟叶的吃味。
升温到40~42℃,相对湿度60%~70%时,另一个明显的重要外观变化是叶绿素被降解,使叶片由绿变黄。与此同时,叶绿体中原有两种黄色素(叶黄素、胡萝卜素)比较稳定,分解很少,黄色素得以充分显现,使叶片呈现金黄色。
2、定色期:温度由变黄末期的45℃上升到50~55℃,相对湿度下降到28%~23%,便可及时升温,加快排湿,终止变黄期的各种变化,把叶片烤干、固定和保持叶片在变黄期已得到的金黄色和优良品质。
定色期掌握得当与否,是烘烤成败的关键。
如升温过高过快,叶片水分迅速蒸发,定色过早,有机质的转化与分解未达到最适宜的程度,叶绿素尚未得到彻底的降解消失,结果会烤出带青色的烟叶。 如升温偏低,失水速度过于缓慢,叶内水分未能及时排出,使已经烤出黄色的烟叶,迟迟未能变干,不能及时固定颜色,各种化学反应仍在继续进行,从而导致多酚氧化酶活性强烈,在氧化作用下,形成棕色化反应,使黄色烟叶转变为棕黑褐色,烟叶品质大大降低。据美国报道,温度低于44℃时,烟叶棕色化反应慢而不明显。随着温度的升高(烟叶失水量低于65%以下),烟叶开始变棕褐色,在57℃时反应则很快,只要6分钟时间棕色化反应过程就会全部完成,使烟叶变棕褐色。
如升温过猛,细胞破裂,结合水突破表皮外溢,凝结在叶面上,烤干后叶面呈水渍状褐色斑(大小花片)。
定色期切忌降温,如降温到露点时,烟叶表面原排出的小水珠便集结在叶面上;同时房内烟叶的四周充满水蒸汽,一旦突然降温被冷却,水蒸汽便凝结在叶面上,再次升温被烤干后,叶面上就会出现黑褐色斑点(挂灰)。
实践证明,定色前期,温度在45~48℃时,要保温6~8小时(因50℃时多酚氧化酶活动最强烈,容易引起棕色化反应),并加快排湿,使烟叶失水量超过65%以上,底层和2层叶变干卷筒,顶上3、4层叶片也变干1/3左右而半卷筒,叶片便基本固定不再起任何变化。这时才升温到50℃以上,可以杜绝棕色化反应和其他灰褐、浮青等现象。
定色期(50~55℃)时间的长短,对烟叶香味有很大的影响。据日本报道,50℃时叶片逐渐干燥而形成特有的香气,55~60℃时,青杂气消失,烟叶的香气最浓,吃味最佳。因此,需要适当延长定色后期(55℃)的时间,更好地促进致香物质的充分积累。
3、干筋期:干筋期的主要任务是把主筋烤干,把温度升高到60~65℃,相对湿度下降到17%~14%,以排尽烟叶主筋中的水分。但干筋期要控制温度不能过高,温度在60℃时,香气最浓;到65℃时香气被挥发而变淡,67℃时更淡。因此,如温度超过70℃,会出现烤红烟,糖分焦化,香气量减少,刺激性增加。
三、分级、扎把
烟叶分级是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,烟农生产出来的烟叶,因生产条件、生产水平和叶片着生部位等许多因素的不同,质量有优有劣。烤烟分级的目的就是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,按烟叶质量的优劣进行归类,划分成不的等级,为烟叶收购和满足卷烟工业配方的需要和合理利用资源打好基础。 我国现行的烤烟标准是烤烟四十二级国家标准:GB2635-92烤烟。
按42级烤烟国标分级后必须扎把,扎把要求:扎成自然把,每把20—25片叶,用同级烟叶扎牢,不可将把头顶端包住,把头周长100-120cm,绕宽50cm,把内不得有桔皮、烟杈、烟碎片、短梗等杂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