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记载,早在明朝后期,云南就有了烟草的种植和吸食,滇南蒙自一带有许多人晾晒吸食“兰花烟”。但云南人普遍接受香烟却是20世纪初的事情。当英美的机制香烟进入云南后,以全新吸味、精美的制作和包装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。在很短的时间内,外来香烟完全占据了省内市场。为改变这一状况,振兴地方实业,省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筹创自己的烟草工业。清朝宣统二年(公元1910年),昆明李松茂等5人合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,进行了机器生产卷烟的尝试。几年后,墨江人庾恩锡筹资15万元,从上海购进设备,聘请了外省技师,招募了百余名工人,创建了云南烟草工业的第一家企业亚细亚烟草公司(昆明卷烟厂的前身)。他们以本省晾晒烟叶为原料,生产机制卷烟,日产包括著名的“重九”牌号在内的香烟30万支。由于本地晾晒烟叶烟质不佳,所制香烟品质不高,使该公司的产品很难与洋烟竞争,公司苦心经营,勉强维持了数年,终因质量不高和资金短缺等问题于1928年停产,后被改组为官办的南华烟草公司。
从挫折中,云南人意识到,要发展烟草工业,就必须提高烟叶质量,于是开始了引种国外优质烤烟的尝试。在此之前,英美烟草公司为降低成本,扩大倾销,曾于1914年向云南提供美国及土耳其烟种及栽培技术,在通海、玉溪等地进行试验栽培。此举虽末获结果,但从此开了云南引种美烟的先河。1931年,省政府主席龙云训令在通海等34县倡种美国烟草。但由于英美烟草公司在籽种上的控制和垄断,也未能获得成功。
抗日战争的爆发,给云南烟草的发展带来了机遇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山东、河南等一些主要烟草产区先后落入敌手,使很多卷烟企业不得不到大后方来寻求原料。1939年冬,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通过财政部长宋子文出面交涉,由曾任云南大学蚕桑系主任、时任农业部技正的常宗会携带美国烤烟籽种,在昆明东郊试种获得了成功。云南地方当局也由此看到了烤烟的潜在价值,决定作为新的农业资源加以开发。省政府于1941年设置云南烟草改进所,先后从河南、山东及法国引进美国烤烟籽种,进行试种,加以驯化。经过比较试验,在若干输入的美国品种中,最后确定以金圆作为推广品种。次年,省政府在昆明、江川、玉溪等7个县设种植区,种下2727亩烤烟。为使推广工作顺利进行,省政府在各推广县成立了烟草改进分所(后改为工作站),负责此项工作。省政府还专门举办了烤烟技术人员培训班,进行人员培训,然后以这些人为骨干,对农民进行宣传和指导。政府免费提供烟种,并按种植面积和烤房数获得无息贷款。到1943年,全省直接接受培训的烟农已在千人以上,做到了“凡从事种植美种烟叶者,均具有栽培和熏烤技术”。在此期间,省政府又先后兴办了云南纸烟厂和云南烟叶复烤厂。加上原来的烟草改进所,合并成立了省烟草生产事业总管理处,将烤烟的生产、售卖统一起来,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。由于措施得当,烤烟种植很快在全省发展起来。到抗战末期,云南从美国非利——莫尔斯种籽公司引进了烤烟原种,由云南烟草改进所负责进行品种更新。从1946年开始,以“大金圆”、“特字400号”、“特字401号”等优良品种取代了原来的金圆种,完成了烤烟品种的更新换代,并使其逐渐定型。特别是大金元种(又称“红花大金元”)成为云南烤烟的主要品种。至此,云南烤烟的优势开始形成。